CAS Number:64-19-7 基本信息 | |
中文名:538 | 乙酸; 冰醋酸; 冰乙酸; 醋酸 |
英文名:70715 | Acetic acid glacial |
别名: | Glacial acetic acid |
分子结构: |
|
分子式: | C2H4O2 |
分子量: | 60.05 |
64-19-7 | |
EINECS登录号: | 200-580-7 |
InChI: | 1S/C2H4O2/c1-2(3)4/h1H3,(H,3,4) |
物理化学性质 | |
熔点: | 16-16.5ºC |
沸点: | 117-118ºC |
水溶性: | MISCIBLE |
折射率: | 1.3715 |
闪点: | 40ºC |
密度: | 1.048 |
性质描述: | 无色透明液体。熔点16.635℃,沸点117.9℃,相对密度1.0492(20/4℃)折射率1.3716,闪点(开杯)57℃,自燃点465℃,粘度11.83mPa·s(20℃)。纯乙酸在16℃以下时,能结成冰状固体,故称冰醋酸。与水、乙醇、苯和乙醚混溶,不溶于二硫化碳。当水加到乙酸中,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,密度增加。分子比为1:1,进一步稀释,不再发生上述体积的改变。有刺激性气味。 |
安全信息 | |
安全说明: | S23:不要吸入蒸汽。 S26:万一接触眼睛,立即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送医诊治。 S45:出现意外或者感到不适,立刻到医生那里寻求帮助(最好带去产品容器标签)。 |
危险品标志: | C:腐蚀性物质 Xi:刺激性物质 |
危险类别码: | R10:易燃。 R35:会导致严重灼伤。 |
危险品运输编号: | UN2789 |
msds报告: | 乙酸msds报告 |
其他信息 | |
产品应用: | 一、用于制造醋酸盐、醋酸纤维素、医药、颜料、酯类、塑料、香料等。 二、用于合成醋酸乙烯、醋酸纤维、醋酸酯、金属醋酸盐及卤代醋酸,也是制药、染料、农药及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三、用作分析试剂、溶剂及浸洗剂 四、用于生产醋酸乙酯、食用香料、酒用香料等 五、常用作分析试剂、通用溶剂和非水滴定溶剂及色层分析试剂,也用于有机合成 六、作酸味剂,可用于复合调味料,配制醋、罐头、果冻和干酪,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。还可作曲香酒的增香剂,使用量为0.1~0.3g/kg。 七、乙酸是大宗化工产品,是最重要的有机酸之一。主要用于生产乙酸乙烯、乙酐、乙酸酯及乙酸纤维素等。聚乙酸乙烯酯可制成薄膜和粘合剂,也是合成纤维维纶的原料。乙酸纤维素可制造人造丝和电影胶片。低级醇形成的乙酸酯是优良的溶剂,广泛用于油漆工业。乙酸是氧化反应的良好溶剂(例如用于对二甲苯氧化生产对苯二甲酸)。乙酸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,用于合成乙酐、丙二酸二乙酯、乙酰乙酸乙酯、卤代乙酸等,也可制造药物如阿司匹林、农药2,4-滴等。还用于生产乙酸盐,如锰、钠、铅、铝、锌、钴等金属的盐,广泛用作催化剂,织物染色及皮革鞣制工业中的助剂。如乙酸铝是媒染剂、医药用的消毒剂和收剑剂;乙酸铅是油漆颜色铅白;四乙酸铅是有机合成试剂。可使1,2-二醇氧化成醛或酮;乙酸钠、乙酸钾是生物化学上普遍应用的缓冲剂。在食品工业中,乙酸用作酸化剂,增香剂和香料.制造合成食醋时,用水将乙酸稀释至4-5浓度,添加各种调味剂,风味与醇造醒相似,制造时间短,价格便宜.乙酸有强腐蚀性.对皮肤有刺激痛,发水泡.属二级有机酸性腐蚀物品. 八、分析试剂,制造乙酸盐。 |
生产方法及其他: | 一、1.乙醛氧化法 乙醛和乙酸锰从塔底部加入氧化塔,分段通入氧气,反应温度控制在70~75℃,塔顶气相压力维持在0.098MPa,塔顶通人适量的氮气以防止气相发生爆炸。反应生成的粗乙酸凝固点应在8.5~9.0℃之间,连续出料进入精制工段。尾气经低温冷却,冷凝液回流氧化塔,气体放空。 粗乙酸连续进入浓缩塔,塔顶温度控制在95~103℃,冷凝器冷凝的稀乙酸在稀酸回收塔内回收乙酸,不能冷凝的气体进入低温冷凝器冷凝成稀乙醛回收使用。除去低沸点的粗乙酸连续加入乙酸蒸发锅,塔顶温度维持在120℃左右,蒸馏出的乙酸即为成品。 2甲醇低压羰基化法(盂山都法) 以铑的羰基化合物和碘化物为催化剂,使甲醇和一氧化碳在水一乙酸介质中于175℃左右和低于3.0MPa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。反应产物先后经脱轻组分塔和脱水塔,分出的轻组分和含水乙酸返回反应系统。所得粗产品再经蒸馏提纯即得成品醋酸。反应尾气先用冷甲醇洗涤,以回收带出的碘甲烷(中间产物),然后送往一氧化碳回收装置。 3低碳烷烃液相氧化法 常以丁烷为原料,乙酸为溶剂,乙酸钴为催化剂,以空气为氧化剂,在170~180℃:和5.5MPa条件下进行液相催化氧化。也可以30~100℃的轻油为原料。所得混合酸经6个塔分离得乙酸。 二、乙酸在自然界分布很广。例如在水果或植物油中,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;在动物的组织内、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。许多微生物可以将不同的有机物通过发酵转化为乙酸。中国古代就有关于制醋的记载,早在公元前,人类已能用酒经各种乙酸菌氧化发酵制醋,19世纪后期,发现将木材干馏可以获得乙酸。1911年,在德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乙醛氧化生产乙酸的工业装置。不久又研究发展了低碳烃氧化生产乙酸的方法。1960年原联邦德国采用甲醇在高压(20MPa)下经羰基化制乙酸的方法。随后,美国孟山都公司采用铑络合物催化剂(以碘化物作助催化剂),使甲醇羰基化制乙酸的压力降到0.3-3.0MPa,并于1970年建成生产能力135kt乙酸的甲醇低压羰基化工业装置。由于该法技术经济先进,从70年代中期起新建的大厂多采用甲醇低压羰基化法。1984年世界乙酸的年生产能力已达6Mt,其中低压羰基化法约占40%。1.发酵法 利用淀粉发酵所得的淡酒液(含3-6%乙醇),在醋母的菌的作用下,于35℃左右进行发酵,淡酒液就被空气氧化成醋。醋中除含3-6%的乙酸外,尚含有其他有机酸,酯类和蛋白质。发酵的主要用来制食用醋。2.合成法 它是工业生产乙酸的主要方法。(1)乙醛氧化法.以乙醛为原料,采用氧气或空气为氧化剂,在50-80℃,0.6-1.0MPa和乙酸锰催化剂在存下,于鼓泡塔式反应器中进行液相氧化(见本条工业实例)。(2) 甲醇低压羰基化法。又称孟山都法。采用铑的羰基化合物和碘化物组成的催化剂系统,使甲醇和一氧化碳在水乙酸介质中于175℃左右和低于3.0MPa的条件下反应,生成乙酸。由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都很高,故副反应很少。反应产物先后经脱经组分塔和脱水塔处理,分出的劝组分和含水乙酸可循环返回反应器,离开反应器的气体先用冷甲醇洗涤,以回收带出的碘甲烷(中间产物),然后送往一氧化碳回收装置。所得粗产品再经精馏提纯即得成品乙酸。以甲醇汁,产率>99%。甲醇低压羰基化法制乙酸,具有原料价廉,操作条件缓和,乙酸产率高,产品质量好和工艺过程简单等优点,目前乙酸生产中技术经济最先进的方法。但反应介质有严重的腐蚀性,需要使用昂贵的特种钢材。(3)甲醇高压羰基合成法 甲醇与一氧化碳在乙酸水溶液中反应,以羰基钴为催化剂,碘甲烷为助催化剂,反应条件为250℃和70MPa。反应后的产物经分离系统分离后,即可得成品。以甲醇计,收率可达90%。(4)低碳烷烃液相氧化法。常用正丁烷为原料,以乙酸为溶剂,在170-180℃,5.5MPa和乙酸钴催化剂存在下,用空气为氧化剂进行液相氧化。也可以用液化石油气或轻质油为原料。这一方使用的原料比较便宜,但工艺流程较长,腐蚀严重,且乙酸收率不高,故仅限于有廉价丁烷或液化石油气供应的地区性区采用。例如美国Celance公司用丁烷氧化,收率76%,副产甲酸6%。如以炼油厂30-100℃轻油为原料,氧化温度165-167℃,压力3.92-4.90MPa,催化剂环烷酸钴用量约为进油量的万分之零点一。经空气液相氧化制得的混合酸,经六个塔分离得乙酸,其收率为轻油的40%左右。每生产1t乙酸,得副产品丙酸0.1t,丁二酸0.02t,甲酸0.12t,中性酸0.4t.约消耗轻油2.4t,催化剂0.2kg。乙醛氧化制乙酸的工业实例:乙醛和乙酸锰从塔底部加入氧化塔,分段通入氧气,反应温度控制在70-75℃,塔顶气相压力维持在9.81×104Pa,塔顶通入适量的氮气以防止气相发生爆炸。连续出料。反应生成的粗乙酸凝固点应在8.5-9℃之间,流入浓缩精制工序,尾气经低温冷却,冷凝液回流氧化塔,气体放空。粗乙酸连续进入浓缩塔,塔顶温度控制在95-103℃,冷凝器冷凝的稀乙酸,在稀酸回收塔内回收乙酸,不能冷凝的气体进入低温冷凝成稀乙醛回收使用。除去低沸点的粗乙酸连续加入乙酸蒸发锅,塔顶温度维持在120℃左右,馏出的乙酸即为成品。塔底高沸点物和催化剂可灼烧,以除去有机物后回收催化剂。食品酸味剂用乙酸按GB1903-80,含量≥98.0%,杂质指标应符合要求。试剂乙酸的提纯方法:在工业级乙酸中加入高锰酸钾粉末(为乙酸重量的1-2%),充分搅拌使溶解.加入量应保持1h内高锰酸钾不褪色。最后分去下部不溶解部分。在蒸馏塔中蒸出乙酸,再向新蒸出的乙酸中加入适量粉状铬酐。使其溶解,分取上层清液进行蒸馏。取中间馏分即为成品。脱水的方法除用乙酐外,还可利用乙酸乙酯、乙酸丁酯、苯、二异丙醚等与水组成的共沸混合物,进行共沸蒸馏脱水。 |
相关化学品信息 | |
乙二胺四乙酸四钠 2-苯乙胺 乙醇 甲酸 乙酸 四甲基溴化铵 阿米妥钠 硫酸二乙酯 碘乙酸 盐酸金霉素 盐酸地美环素 盐酸四环素 去氧皮质酮 秋水仙素 N-甲基对甲苯磺酰胺 D-缬氨酸 3-硝基邻苯二甲酸酐 1,4:3,6-双脱水甘露醇 17beta-甲基-5alpha-雄甾烷-3alpha,17beta-二醇 9-蒽甲醛 3,4,5-三甲氧基苯酚 苄达明 氯唑西林钠 硬脂酸红霉素 2,3-喹啉二甲酸 2-苯基甲苯 3-甲基二苯甲酮 邻苯二甲醛 3-甲基联苯 4-甲基联苯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