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S Number:84775-62-2 基本信息 | |
中文名:65979 | 辣根; 辣根提取物; 辣根(COCHLEARIA ARMORACIA)根提取物; 辣根 |
英文名:46155 | Horseradish |
别名: | Armoracia rusticana (Lam.) P. Gaertner et Schreb. |
84775-62-2 | |
EINECS登录号: | 283-891-0 |
物理化学性质 | |
性质描述: | 辣根(84775-62-2)的性状: 本品切碎遇空气后因酶的作用而产生强烈催泪性辛辣香气,气味与芥子油相似,完整不破者无气味。 详情请看 |
其他信息 | |
产品应用: | 辣根(84775-62-2)的用途: 本品为香辛料。多用于鱼类和肉类罐头。干粉品则多用于鱼、虾、牡蛎、牛肉等调味,亦用于腌渍和制调味料辣根酱等。用量按正常生产需要而定。 详情请看 |
生产方法及其他: | 辣根(84775-62-2)的概述: 辣根又名西洋葵菜、山葵萝卜、马萝卜,英文名Horseradish,学名Armoracia rusticana (lam.)Gaerth.,为十字花科辣根属中以肉质根为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原产欧洲东部和土耳其,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。中国的青岛、上海郊区栽培较早,其他城郊或蔬菜加工基地有少量栽培。是一种调味品蔬菜,主要以保鲜或加工脱水后出口为主,深受日本及欧洲各国消费者的欢迎。根有特殊辣味,含烯丙(基)硫氰酸(C3H5CNS),磨碎后干藏,备作煮牛肉及奶油食品的调料,或切片入罐头中调味。中国自古药用,有利尿、兴奋神经之功效。 植物学性状: 叶绿色,大而粗糙,揉折时散发辛辣气味,叶柄长。温暖时生出的叶为披针形或长椭圆形,叶缘有缺刻;冷凉时生出的叶缺刻加深。霜冻后地上部枯死,仅留畸形心叶。翌年4—5月抽花薹,薹高60—70厘米,总状花序,花白色,6月结圆荚,不易得到种子。根肉质,长圆柱形,外皮较厚、粗糙、黄白色。根肉外部白色,中心淡黄,具特殊辛辣味。一般用肉质根进行无性繁殖。 辣根为深根性植物,应深翻土地。每667平方米施土杂肥3500kg、过磷酸钙50kg、硫酸钾20kg。施后浅翻1次,使基肥翻入土中,整细整平,做成1.3m宽的高畦,畦沟宽40cm左右,畦向以南北向为宜。 春栽2月上旬到3月上旬,不晚于4月上旬;秋栽在寒露至结冻前。栽种辣根的方法有平栽、斜栽、横栽3种,一般以斜栽为主。栽前在畦上按株距30~40cm、行距50~60cm划南北向浅沟。在栽沟中按株距用木杆打洞,深度18~20cm,洞的直径与种根直径大致相等,洞的长度与种根长度大致相当,打洞不宜与畦面垂直,而应由北向南倾斜插入,与畦面呈30~45°。将种根插入洞中,根头向上,切勿倒置与弯曲,以免影响根部生长,覆土3~5cm,每667平方米栽植2500~3000株。定植后如发现缺苗,应及时补苗。 田间管理是辣根高产的关键。4月下旬出苗后,苗高10~15cm时间苗,去弱留强,每株留3~4个新苗,并且除草、松土、追肥1次。每667平方米施稀人、畜粪水1000~1200kg,加尿素10kg。进入6月份后,是辣根地上部分快速生长期,进行第2次追肥,每667平方米施腐熟人粪尿1200~1500kg,尿素10~15kg。辣根封行以后一般不追肥。进入根部膨大期,每10~15天追施叶面肥1次,一般追施0.2%尿素和0.3%磷酸二氢钾水溶液。到封行时应中耕2~3次。最后一次中耕除草要结合培土进行,以防止辣根倒伏。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。 具有强烈的辛辣味,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,是生吃鱼片必须的调味品;以肉质根食用,其根内含有一种强烈的挥发油质黑芥甙,故有特殊的辛辣气味,主要用作肉类罐头的香辛料。我国自古将其入药,有利尿、兴奋神经的功效。近年研究发现,它还具有较强的抗癌效果,深受人们的喜爱,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,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。 主要成分: 黑芥子硫苷酸钾、异硫氰酸丙烯酯、二丙烯硫醚、异硫氰酸苯丙脂、异硫氰酸苯乙酯等辛辣成分。 存在: 十字花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辣根的肉质根及地下茎,肉质根外皮较厚,黄白色,肉白色,圆柱形,长可达60cm,直径约5cm。原产欧洲南部,我国上海等地亦有栽培。 详情请看 |
相关化学品信息 | |
菲醌 四氢唑啉 吴茱萸次碱 2-叔丁基蒽醌 2-蒽醌磺酸 2-乙基蒽醌 2-甲基蒽醌 1-(2,5-二氯-4-磺酸苯基)-3-甲基-5-吡唑酮 2,3-二氯-5,6-二氰基-1,4-苯醌 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 蒽醌 酞酸二乙酯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邻苯二甲酸二壬酯 维生素K1 费舍尔氏醛 对氨基萘磺酸 1-萘酚-4-磺酸 8-羟基喹啉-5-磺酸 5-氨基-1-萘磺酸 异丁嗪 N-二苯甲基哌嗪 苏丹-1 2-萘酚-6,8-二磺酸二钾 1,1'-双(4-羟基苯基)环己烷 2,5-二苯基-1,4-苯醌 甲基红钠盐 5a-雄甾烷二酮 宝丹酮 | |